448回忆录8-《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》
第(1/3)页
二十、永熙盛世的暗涌与回响
永熙三年,京城的春天来得格外早。御花园里的海棠开得如火如荼,粉白的花瓣铺在青石小径上,像一层柔软的雪。风染霜坐在廊下的梨花木椅上,手里捧着一盏温热的雨前龙井,看着不远处慕容宸和几位宗室子弟追逐嬉戏,嘴角噙着淡淡的笑意。
秋枫站在一旁,为她添了些热水,轻声道:“娘娘,太子殿下越来越懂事了,昨日还在书房里跟皇上讨论漕运改革的细节,条理清晰,颇有皇上当年的风范。”
风染霜笑着点头:“宸儿这孩子,性子沉稳,不像瑾儿小时候那般跳脱。只是太过内敛,有时候难免少了些少年人的锐气。”
“娘娘多虑了。”秋枫道,“太子殿下心思缜密,做事稳扎稳打,将来必定是个守成的好君主。再说,有皇上和娘娘在一旁教导,定会越来越出色。”
正说着,内侍总管李德全匆匆走来,躬身道:“太皇太后娘娘,皇上在太和殿议事,让老奴来请您过去一趟,说是有要事相商。”
风染霜心中一动,放下茶杯:“哦?何事如此紧急?”
“老奴不知,只听皇上说,是关于西境通商的事情,几位大臣意见不一,想请娘娘出面拿个主意。”李德全道。
风染霜点了点头:“走吧,去看看。”
她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衫,在秋枫的搀扶下,缓缓向太和殿走去。沿途的宫娥太监纷纷躬身行礼,神色恭敬。如今的风染霜,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需要步步为营的皇后,她是南夏的太皇太后,是慕容瑾和慕容宸背后最坚实的后盾,在朝堂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走进太和殿,只见慕容瑾坐在龙椅上,眉头微蹙,下方站着几位大臣,神色各异。看到风染霜进来,众人纷纷躬身行礼:“参见太皇太后娘娘!”
“免礼。”风染霜摆了摆手,走到慕容瑾身边的偏椅上坐下,“瑾儿,何事让你如此为难?”
慕容瑾叹了口气:“母后,是关于西境通商的事情。西境平定后,耶律齐的残余势力被彻底清除,周边几个国家都有意与我南夏通商,互通有无。儿臣觉得这是好事,既能促进两国的经济发展,又能巩固边境的安定。但几位大臣却有不同意见。”
他指了指站在最前面的户部尚书张大人:“张大人认为,西境刚刚安定,局势还不稳定,贸然通商,恐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,而且,通商会导致关税减少,影响国库收入。”
张大人立刻上前一步,躬身道:“太皇太后娘娘,皇上,臣以为,西境周边的国家,虽然表面上与我南夏交好,但人心隔肚皮,谁也不知道他们心里打的什么主意。通商之后,人员往来频繁,难免会有奸细混入我南夏,危害国家安全。而且,我南夏的丝绸、茶叶、瓷器等特产,若是大量流入他国,会导致国内物价上涨,百姓怨声载道。”
风染霜看向另一边的礼部尚书李大人:“李大人有何看法?”
李大人上前躬身道:“太皇太后娘娘,皇上,臣与张大人的看法不同。臣认为,通商是利大于弊。西境周边的国家,大多资源匮乏,而我南夏物产丰富,通商之后,我南夏可以将多余的物资卖出去,换取他国的马匹、皮毛、玉石等特产,这对我南夏的经济发展大有裨益。而且,通商可以增进两国之间的了解和信任,减少边境冲突,实现互利共赢。至于张大人担心的奸细问题,我们可以加强边境的管控,严格审查往来人员,就能有效避免。”
“臣附议李大人的看法!”兵部尚书王大人也上前说道,“太皇太后娘娘,皇上,西境的秦军虽然战斗力强悍,但长期驻扎在边境,军费开支巨大。通商之后,边境的商业繁荣起来,朝廷可以增加税收,缓解军费压力。而且,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通商关系,也能让他们成为我南夏的盟友,共同抵御潜在的威胁。”
几位大臣各执一词,争论不休。慕容瑾看着他们,显得有些犹豫不决。
风染霜沉默片刻,缓缓开口:“诸位爱卿,你们的意见都有道理。但朕认为,西境通商,势在必行。”
她的声音不大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。殿内瞬间安静下来,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。
“首先,”风染霜道,“西境刚刚平定,百姓们饱受战乱之苦,急需恢复生产,改善生活。通商可以让边境的百姓有更多的就业机会,增加收入,这对于稳定西境的局势至关重要。其次,我南夏虽然物产丰富,但有些物资,比如优质的马匹、稀有金属等,仍然需要从他国进口。通商可以弥补我南夏的资源短板,增强国家的实力。再者,与周边国家通商,不仅能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,还能让我南夏的文化和影响力传播出去,彰显我南夏的盛世气象。”
她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至于张大人担心的奸细问题和物价上涨问题,朕认为,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来解决。我们可以在边境设立专门的通商口岸,加强对往来人员和货物的审查;同时,制定合理的关税政策,调节物资的进出口数量,避免物价大幅波动。另外,我们还可以与通商国家签订条约,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,一旦出现问题,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。”
风染霜的话,条理清晰,有理有据,让在场的大臣们都心服口服。张大人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,躬身道:“太皇太后娘娘英明,臣刚才考虑不周,恳请娘娘责罚。”
“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风染霜道,“张大人不必自责,你也是为了国家着想。以后议事,还需多从全局出发,权衡利弊。”
“臣遵旨!”张大人躬身领命。
慕容瑾看着风染霜,眼中满是敬佩:“母后,儿臣明白了。儿臣这就下令,制定西境通商的详细方案,尽快推行。”
“好。”风染霜点了点头,“此事就交给你了。记住,推行通商政策,一定要循序渐进,不可操之过急。要多倾听百姓的意见,及时调整政策,确保通商能够真正惠及百姓,造福国家。”
“儿臣定当铭记母后的教诲。”慕容瑾躬身说道。
议事结束后,大臣们纷纷退下。风染霜留在太和殿,与慕容瑾闲聊起来。
“瑾儿,最近朝堂上还有什么其他事情吗?”风染霜问道。
慕容瑾叹了口气:“母后,其他事情倒是没有什么,只是,儿臣觉得,最近朝中的一些老臣,似乎对新政的推行还有些抵触。虽然他们不敢明着反对,但在暗中却时常制造一些小麻烦,影响新政的实施效果。”
风染霜心中了然:“这些老臣,大多是前朝遗留下来的保守派,思想僵化,难以接受新的事物。你也不必太过强求,只要新政能够真正惠及百姓,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,他们自然会慢慢接受。”
她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不过,你也要注意方式方法。对于那些顽固不化、故意阻挠新政的大臣,不必客气,该罢黜的就罢黜,该降职的就降职,不能让他们影响了新政的推行。但对于那些只是思想保守、并无恶意的大臣,可以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和机会,让他们慢慢理解新政的好处。”
“儿臣明白。”慕容瑾道,“儿臣会注意的。只是,有些老臣,资历深厚,根基稳固,若是贸然处置,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动荡。”
“这个朕知道。”风染霜道,“你可以先从一些小事入手,逐步削弱他们的势力。比如,将他们的亲信调离重要岗位,任命一些支持新政的年轻官员;或者,通过考核的方式,淘汰一些能力不足、思想保守的官员。这样既能避免引起大的动荡,又能达到整顿朝堂的目的。”
慕容瑾点了点头:“母后说得对,儿臣这就照办。”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