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重武轻文到重文轻武的转变,大明在历史上确曾真实经历过。 朱允炆即位后,彻底背离洪武时期武治天下、重用武将的既定国策,一心推崇儒家仁政,将方孝孺、黄子澄、齐泰等文人士大夫奉为心腹,委以军政大权,朝堂核心决策层几乎被文人包揽。 他不仅大幅提升文臣地位与话语权,还对武勋将领处处掣肘——剥夺开国武将的兵权,将军队指挥权交给缺乏实战经验的文臣,甚至让文臣凌驾于武将之上,致使建文一朝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黄金盛世,其重文抑武的倾向,几乎快要赶上以文驭武的前宋朝廷。 而这样的用人策略,直接埋下了败亡的隐患。 这些文人士大夫虽饱读诗书、擅长经义辩论,却对军事战略、战场战术一知半解,满脑子都是纸上谈兵的理想主义构想。 黄子澄力主削藩却缺乏周密部署,齐泰制定军事计划脱离实际,方孝孺专注于礼乐教化而无视战场形势,建文帝对这些文人的建议言听计从,完全忽视了武将的实战经验与合理诉求。 在与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中,文臣主导的战略频频失误:错用李景隆等庸碌之辈统率大军,多次错失歼灭燕军的良机;前线武将的作战指挥被远程遥控,稍有不从便遭弹劾问责,根本无法灵活应对战场变化。 最终,建文帝因过度重用文人导致战略全盘失败,燕军一路南下直取应天,他本人兵败失踪,大好河山白白葬送,刚建立不久的建文政权也随之覆灭。 朱棣即位后,彻底扭转建文朝重文轻武的倾向,重拾洪武朝武治天下的核心思路,坚定不移地推行重武轻文国策。 他本身身为战功赫赫的藩王,深知武力对王朝稳固的重要性,在位二十二年间,先后发动五次北伐,亲率大军深入漠北,重创残元势力,彻底肃清北方边患;同时积极开拓疆土,派郑和七下西洋,扬大明国威于海外,朝堂之上武勋将领地位尊崇,军事行动成为国家政务的核心,文臣仅负责辅助治理内政,话语权远逊于武臣。 然而朱棣之后,仁宣二帝出于国情现实选择,再次转向重文轻武。 经过洪武、永乐两朝的连年征战,国家虽疆域辽阔、国威远播,但也耗费了巨额人力物力,国库空虚,百姓急需休养生息。 仁宣二帝顺应时势,推行“与民更始”的仁政,全面收缩战略防线——放弃漠北一些偏远卫所,停止大规模北伐与远洋航行,削减军费开支,将治国重心从开疆拓土转向内政治理。 与此同时,大力提升文臣地位,重用“三杨”等文臣集团,让其主导朝政决策,完善科举取士制度,扩大文人参政规模,武勋将领的权力被逐步限制,军队建设趋于松弛,文治成为朝堂主流,形成了“仁宣之治”的承平局面,但也为后世明朝武备废弛、边患再起埋下了伏笔。 第(1/3)页